第(3/3)页 从明末的小冰河以来,山东就没过过几天好日子,天灾**连续不断。 秘密组织、宗教团体、山贼土匪不胜其数,可谓民苦已久。清末山东人轰轰烈烈的闯关东就说明了山东当地的人实在活不下去了。 加上德国、日本等列强先后侵略,山东这个地方局势更为动荡,还有直系皖系军阀又要闹着打战,也同样加剧了山东的动荡。 山东在清末民国一直都是灾害的重灾区,粮食连年失收,要不然也不会出现闯关东、华工出洋这样的悲怆景象了。 民国以来,闯关东的山东人越来越多了,大批活不下去的农民背井离乡,成群结队地到东北谋生。东北的土匪张也很希望从关内引进人口,开发东北,充实自己领地的实力。 总之山东缺粮,粮价高涨,这给了南华粮行机会。南华粮行在山东建立济南分行后,就租用美华公司的船队把法属安南、暹罗甚至美国的粮食运往济南,回程的时候也顺便把一些有志下南洋的山东农民运往苏门答腊等地。 南华粮行手里的粮食量大,有自己的运输船队,比一般的粮商要强得多,所以就算地价销售粮食也不会亏本,反观那些要从苏浙一带进货的粮商成本就比南华粮行要高了,所以他们在竞争中处在不利的境地。 经过几次明争暗斗后,南华粮商折服了山东的粮商,也顺便把那些本地的粮商“收编”了,让他们成为南华粮商的合作伙伴。 以势压、以利诱,萝卜大棒双管齐下,南华粮行打开了山东的粮食市场。在此之前,早在广州、上海等地也是靠类似的手段,南华粮行完成了在南中国的粮食市场的布局。 和平年代的人难以理解粮食生意的暴利一点也下于军火或者金融投机,在没有物价局、没有听证会、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倒卖粮食可以很轻易地获得10倍、100倍的利润。 南华粮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插手山东的粮食市场的。柳承敏特意从山东籍的华工中挑选出一批头脑灵活的掌柜回去山东开始粮食业务,同时也开始暗中吸纳土地。 山东有大量破产农民,所以南华粮行不费力气就得到了大量的土地。甚至一些原先十来块一亩的好田落入粮行手里,代价才不过几斗米,折算成钱不到原来地价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 这生意正是好做! 不过收地容易,但要开发那些土地可不容易,至少要应付那多如牛毛的半匪半民,粮行竟然要组建保安团! 这人吃马嚼的也得花费不少,又不能指望那些军队,所以除了开始青岛分行在沿海的青岛、济南等大城市收购了50多万亩良田后,再也不敢往山区里钻了。 柳承敏没想过要在山东搞武装割据,于是不得不停止了在山东的扩张,开始把精力用来经营那些土地,种植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 至于那些消化不了的劳动力——农民,在柳承敏的请求下,美华公司的也开始组织山东农民下南洋了。从此,开始了民国山东农民十几年的下南洋的序幕。 (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