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麓川之战 第一百二十章 正午攻势(十)-《大明枭臣》


    第(2/3)页

    而在新的战争时代中,曾经叱咤一时的骑兵,将会走进历史的尘封之中。

    明代没有想明白这一点,最终因为这些原因的各种积累之下,在军事战略上出现了严重的错误,最终导致明朝的败亡。虽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甚至有可能不是直接的原因,但是它产生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也不能够避开的。

    而更可悲的是,后来的清代同样没有看明白这一点,仍然把骑兵,这种本应该在新时代的代表“火力”面前逐渐走向幕后的存在当做重要的依靠,而在最终的,可能是代表了它数百年信念与荣耀的战场上,由僧格林沁的骑兵走向最后的败亡。

    那是一支在那个时代里,能够最大程度上代表“骑兵”这个概念的部队,是人类古文明战争史上几千年的执念与浪漫,但是也是华夏这片土地上几百年的误解与错误。

    时间回到最初,错误诞生之时,明军把火枪当成了弓箭的替代物,完全没有认识到这是两个不同概念的东西。这是历史的局限,生活于彻底的农耕文明中的人们太难以理解工业的神髓了,无法想象到在未来的战争中,不再需要拳拳到肉的近身白刃格杀,无法想象战争会在两个阵地间展开,而直到分出胜负为止,可能双方都看不清对方战士的脸。

    因此,火铳被当做骑兵的一种武器,而并没有作为步兵的主要武器,或者说,没有被当做步兵的主要武器来被看待。这么说是因为明军的确有大量列装火器的历史,但是却又没有意识到火枪真正的作用。

    而在后来的战争中,明军并没有发展出来步兵方阵或火力阵地的战术体系,而是持续地将火铳作为弓箭的替代品,无数传统的冷的远程兵器的一种,在它完全不是冷的兵器的情况下。

    曾经在一些历史的片段中,很多次,明军曾经距离火铳的真谛,也是热的兵器时代的真理很近,接近这些真理的是一些被历史铭记的名将,就像平定云南的沐英,朱元璋的义子,他就开创出来了“三段击”的战法,而甚至又在“三段击”的基础上开发出来了更为复杂的步兵火力战术。

    但是无奈的是,这些接近答案,接近热的兵器时代的真理的瞬间如夜空中的流星一般稍纵即逝,那是看不到尽头的黑色,留给了这个被历史掩盖的时代,明代。

    多么嘲讽,以明为名,却被黑暗的降临而毁灭了命运。所有机遇的火花都在一次次灵感的碰撞中无声消逝,留下来的是一个盛大的悲剧,与接下来堪称荒谬的两百多年社会实验的开始。

    姜榆罔在看待这段历史时,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来世界上另外几个古文明,想起来伴随那些古文明兴起与覆灭时发生的传说,金字塔,通天塔,大洪水,摩亨佐·达罗的核爆,传说一样的神话故事,离奇荒谬却又隐隐间透露出真实感的终结。

    明代的终结,也让姜榆罔感到了那种看似荒唐,却又隐藏着实感的特殊感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断在黑夜中点亮火烛,试图照亮他们的希望,让天“明”到来,但是就像总是有无形的风吹灭火烛一样,天地间又一次次地回归到黑暗之中,并且再无重明之日。

    最终,在历史上的结果就是完全由骑兵主导了火枪的使用,为了一时的易用性,放弃了鸟铳在精准度和威力上的优势,而在步兵之中,火枪只是停留在远程武器的地步,并没有成为取代其他所有兵器的主战武器,也就更没有诞生步兵的火枪战术,只是停留在基本的使用层面。

    只是停滞于普通的远程武器应用层面的步兵火器,自然在上面没有了什么深一步的追求,既然没有火力战术的效果,那么鸟铳的优势相对其他火器也就显得没有那么明显,而随着火器使用的随意,又会加大这种效果不佳的呈现结果,最后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导致连火枪都变成了不受重视的东西。
    第(2/3)页